精华制药:开发肺结核新药 估值较高
这一时期,朱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从体系到方法全面转向心学。
他说:圣贤之所谓道,原丽乎事物而有,而事物之接于耳目与耳目之得被于事物者,则有限矣。自古以来,钻木、阳燧、筑坝开渠等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活动。
[21] 就是说乱极而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,这个必然规律君子是可以认识和预见的,并且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实现这种转化,如同深入巢穴拿获禽物那样取得胜利。这个标准只能是地主阶级的标准,他骂农民起义领袖是盗贼,骂劳动人民为禽兽,无仁义之心,就表现了他的地主阶级立场。在复杂多样的事物中,人的耳目见闻总是有局限性的,有见而未闻者,有闻而未见者,王夫之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。但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它,并使它对人类发生功用。当其顺而利存,当其逆而利亦未尝亡也。
但是他已经从认识论的角度,对行作了一般意义上的解释。[33] 王夫之:《周易外传·系辞下传第五章》,第218页。这实际上是针对朱熹体用分离而言。
凡是他所能作的,他都作了。总之,朱熹哲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,充满了矛盾。均是人也,则此与生俱有之理,未尝或异。[14]《论语子罕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五。
[55]《艮》,《周易外传》卷四。[51] 这就表现了重道而卑器的思想倾向。
如何穷理,即如何认识事物的规律?王夫之提出了他的认识论的方法。[77]《梁惠王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八。[92] 这里所谓异端,并不是指朱熹理学,而是指陈白沙、王阳明一类心学。王夫之关于情欲关系的论述,是否符合心理学,那是另一个问题。
……理与欲皆自然而非由人为。[56]《乾》,《周易外传》卷一。张载说: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[1],这是以气为本体。[21]《周颂一》,《诗广传》卷五。
这样说来,他又把积极能动的方面让给了气,这无疑也是一个矛盾。就致知说,虽然也用思,但归根到底是认识心中固有之理。
[54]《系辞上传》,《周易内传》卷五上。……一阴一阳之道,天地之自为体,人与万物之所受命,莫不然也,而在天者即为理。
朱熹作为集大成者,把张载、二程、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加以总结,熔为一体,建立了完整的理气观。朱熹并不反对张载关于气的学说,但反对张载以气为本体的思想(张载的学说本身有严重弱点),对清虚一大的争论,正反映了两种哲学主张的不同。在主观同客观、反映同被反映的关系的问题上,他的著名的能、所理论,已为大家所熟知。他说:性为天所命之体,心为人所授之用。其实,在朱学内部也有分化。王夫之又认为,感性器官和思维器官义是有联系的,耳目之于心,非截然而有小大之殊。
他以道言性而以诚言心,诚便虚,虚便实,实则是理,即是性。他说:天者,理而已矣,得理则得天矣。
夫道之生天地者,则即天地之体道者是已。这种学说使他的理论带有很大的灵活性,在改造朱熹哲学中作出了积极贡献,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,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彻底性,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陷入矛盾。
这个矛盾,又一次表现了朱熹哲学的两重性。因此,不能以天道废人道。
所以发能而能必付其所,这是反映论的哲学。心统性,故诚贯四德,而四德分一,不足以尽诚。[37] 他虽然以自然之理论天,但天理既是人性的来源,这就很难和朱熹的天人合一说划清界限。但是,一个称得上体系的哲学,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,决不能超出自己的时代。
[26]《系辞上传》,《周易内传》卷五上。故告子谓食色为性,亦不谓为非性,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尔。
[48]《系辞上传第十二章》,《周易外传》卷五。感物而动,是为了即物而穷理,即就形而下之中认识形而上之理,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表即所谓迹上,更不能受到感情的扰乱。
其次,他论证了性情欲的统一。[58] 道与川流的关系如此,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是如此。
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事实,也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。所体而能用,这是一元论的哲学。他说:心之为天下之大本者有三,三者贯于一,而体用之差等固不可混也。他说:耳目之官不能思,故蔽于物,……唯心之官则思,故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,惟在人思不思之间耳。
作为灵明之心,它是认识器官,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认识对象,同时又以自身为认识对象。因此,在朱熹那里,气不仅是理用以构成世界的材料,而且是理的产物,这就是理先气后的原意。
[10] 这同他的理本论不是又矛盾吗?此外,朱熹认为,理是主宰世界的本体,而理无形象,只是洁净空阔的世界,气便粗,有渣滓[11]。[103]《大正篇》《正蒙注》卷四。
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,思辨为主,而学问辅之,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。他和二程一样,以理为最高本体,但他和二程又有很大区别,就是他很强调气。